七宝蟋蟀的这些小美好,都在记忆里丨闵行情

2023-08-25 10:48:52     来源 : 今日闵行

总有那么几条河,因其“水脉合着史脉”,观尽沿河的沧桑变迁,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,遂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。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。

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四季,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蒲汇塘》。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小美好,永远留在记忆里》。一起跟着声音,看看在人们的回忆中找寻到的七宝蟋蟀的故事……

小美好,永远留在记忆里

多少年来,七宝蟋蟀填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闲暇时光。


(资料图)

尽管大家斗蟋蟀都是白相相,但如果遇上战无不胜的“将军”,就特别高兴,玩起来常常意犹未尽,甚至多年后还津津乐道。

1986年的时候,孙惠荣就养过一只“猛将”,在上海民间组织的比赛中连斗了23场都未曾输过。他说,这只蟋蟀是从中华村抓来的,天然的青虫,白牙,属最高级别的品种。

“当时看了就觉得是好虫,没想到每次出战,一口一个,最多没超过两口的,好像是打不败的擂主。但是,到了霜降,看着差不多,就让它‘养老’了。”因为这只蟋蟀,他在蟋蟀界也打出了名气。如今,每到秋天,玩蟋蟀成了他的“必修课”。只是,随着年龄渐长,精力不比从前,养的蟋蟀比以前少了。“养蟋蟀最累,不单单是喂的问题,还有配对等其他事情,腰吃不消。”

与蟋蟀相伴多年,孙惠荣更觉得蟋蟀学问很大,他自己也总结了一套好蟋蟀的判断方法。他说,干、老、细、糯是最基本的要领,这是底子,底子不好,再怎么养也养不出好虫。其他的还有看牙齿是否坚硬,看腿部是否结实,看斗须是否粗壮,看尾峰是否细而紧。最后,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看头,紫虫要圆头、三尖头,黄虫要高炮头、寿星头,青虫要大马脸。在他,养蟋蟀、斗蟋蟀都有“道道”了。

到了1993年左右,七宝城市化进程加快,成片的农田变成了一幢幢楼房和一条条马路,人们熟悉的蟋蟀声也逐渐被城市的嘈杂和喧闹所取代。最后,七宝蟋蟀在日新月异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

如今,七宝蟋蟀的故事只能在人们的回忆中找寻了。而对于孙惠荣他们,那些曾经的小美好都已化为岁月的柳絮,散落在时光的街角。

日前,闵行区政协办公室、区教育局、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,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、善读书、懂历史、爱家乡,合力推动“闵行情”读书活动落到实处。

第四季,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蒲汇塘》。

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,跨松江、闵行、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,不算长,不到20公里,但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。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。在这个千年古镇上,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——蒲汇塘桥,是明正德十三年(1518),由当地人徐寿、张勋筹资建成,距今整整500年。曾备受战火洗礼,几经重修,屹立不倒。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如今,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,摩肩接踵,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。站在桥上,望西,是松江的九亭镇,泗泾镇。望东,则是闵行区的虹桥镇、徐汇的田林、漕河泾街道。细细探究,这里水脉相通、文脉相连、人脉相亲,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,使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,同时这里也有着近现代社会发展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,是从闭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,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去路,海派文化熠熠生辉。

可以说,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萃之地。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,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,让潺潺流水声也如此清灵。

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,蒲汇塘还散发着“红色文化”的光芒。解放战争期间,国民党军队在蒲汇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,在攻克过程中,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,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。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。

(图片由“今日闵行”授权)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